当前位置:首页 > 财经 > 理财投资

6月信贷激增,救命钱来了?

来源:金农网 | 2018-07-16 07:28:04 
  ★去杠杆本身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复杂过程,过度的紧缩和过度的放松都是不可持续的。毕竟,谁都不希望让处置风险的过程,本身成为一种风险。

  去杠杆,是中国近年来宏观经济政策的主基调之一。

  在这一背景下,不仅资本大鳄们屡遭败局,普通中产们也颇为纠结。

  然而,在近期中央政治局 “扩大内需”会议精神指引下,央妈措辞已由保持流动性“合理稳定”转为“合理充裕”,操作上也三次降准且银行间市场利率不断走低。

  换句话来说,似乎借钱又不再那么困难了。

  从历史经验来看,毫无疑问,偏紧的货币政策大概率有利于去杠杆。

  而最近的一系列动作,似乎表明去杠杆的急迫性开始放缓,在内外部环境的双重考验下,事情正在起变化。

  于是有媒体开始猜测,以去杠杆为代表的控制金融风险的系统工作,不再像以往那样是压倒一切的要务。

  与之相对应的是,6月人民币新增贷款环比激增6成,达1.84万亿元。加杠杆这个诱人但危险的游戏,似乎又开始走上台面。

  是央妈终于憋不住了,给市场送救心丸来了么?

  去杠杆的目的,到底是什么?

  2018年以来,信用违约事件大有蔓延之势,从“国”向“民”不断扩散,股市、楼市、债市、互金、实体经济一片风声鹤唳,大量民企惨遭“错杀”,新一轮违约潮已然出现。

  无论是民间,还是智库,对于本轮去杠杆政策的思考与反思的声音,也越来越多。尤其在5月社融资金腰斩之后,很多人开始担心去杠杆政策对实体经济的误伤。

5月社融数据的腰斩引发了市场的普遍担忧
5月社融数据的腰斩引发了市场的普遍担忧

  6月23日,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黄奇帆就在公开演讲中警告:

过度紧缩的去杠杆非常糟糕,造成严重的经济萧条。

  6月29日,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指出:从宏观上看,去杠杆的主体是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,从金融市场看,去杠杆压力集中在民营企业和低评级的融资平台,政策指向与政策效果之间存在的偏离值得关注。

  央行参事盛松成,也在6月的一篇文章中提到:去杠杆的边际力度应逐步趋缓,相较于此前稳健偏紧的货币政策,央行可更多地考虑相机抉择,使货币政策更趋稳健中性,可运用定向降准、MLF等量价工具进行调节。

  随后,央妈正式宣布本年度的第三次定向降准,释放7000亿资金。

  就连一开始说要上收棚改货币化审批权的国开行,后来也快速转变态度,表示不会一刀切,由各地在切实评估论证财政承受能力后,分类施策。

  毫无疑问,伴随着贸易战的正式开打,出口滑坡与投资减速可能同时出现,在这个时候,再严格地执行去杠杆,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了。

  毕竟,去杠杆的目的不是为了拆杠杆,而是更为平稳、合理、高效地“续杠杆”。

  还有这么多的硬仗要打,谁也不能在这个时候没了子弹,不是么?

  放松去杠杆,意味着再放水?

  此前,关于去杠杆,有一个颇为形象的故事。

  镇上有一个纨绔子弟,平时花销很大,自己挣的钱已经入不敷出了,只好管亲戚朋友借钱。借来的钱虽然也想做做买卖,搞搞投资,但由于他吃不了苦,生意上又不是一把好手,还款期一到,只好再问银行借钱来还亲朋好友的钱。银行第一次借给了他,但他很快又把钱给花完了。

  最终,只能举债度日。

 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有两个,一是银行继续借给他钱,确保他的生活。这个办法的前提假设是这个人以后会变好,尽管可能性很小。

  另一种办法就是这个人能改头换面,减少自己的生活的支出,在财务上也更有计划性,最终变成一个更能干、更稳健、更进取的人。

  通常,一个人很难主动发生这样的蜕变,需要外界环境的倒逼。就是当他还不上钱的时候,银行要给他惩罚,要宣布他破产,要变卖他的资产,要让他不再尸位素餐、挤占有限的社会资源。

  就像国务院副总理、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主任刘鹤所说的那样,“做生意是要有本钱的,借钱是要还的,投资是要承担风险的,做坏事是要付出代价的。”

  这个过程,就叫去杠杆。

  如今,眼看着去杠杆的压力不再高企,加上6月份引人注目的贷款数据,有人开始揣测:是不是又要开始放水了?

  答案是否定的。

  菜导觉得,这不过是对于信贷的结构性调整而已。国家一方面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,另一方面也加强对房地产和城投的管控,使得票据融资延续增长。

  除此之外,每到年中,银行出于半年时点考核因素,本就会主动加大信贷投放力度。

  最重要的是,6月的社融规模不及预期。这表明虽然央妈虽然保持了较大规模的货币净投放量,但由于内外部环境的交叉影响,还是无法推动融资扩张。

  总之,吃瓜群众们可以暂时先坐下,这次还真是“正常操作”。

 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,去杠杆本身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复杂过程,过度的紧缩和过度的放松都是不可持续的。

  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就曾说过,为了应对债务危机带来的冲击,政策制定者一般会采取紧缩政策,债务人将更难借到钱,加上自身已背负过多债务,债务人必须削减支出,随后极有可能导致通缩和萧条效应,而只有通过“印钞或货币化”才能平衡紧缩政策的副作用,从而实现“良好去杠杆”。

  最终,当我们回望这个过程的时候,会发现这就像是一幅桂林山水图,有相对平缓的起起伏伏,但不会像东非裂谷那样骤然波动。

6月信贷激增,救命钱来了?
  未来往何处去?关键就看7月

  展望未来,菜导认为,当前强监管下信用收缩的滞后效应还将继续显现,加之贸易战等冲击的影响,经济仍需克服一段艰难时期。

  只不过,随着货币政策的逐渐宽松,整体杠杆率增速可能稳中有升。

  当然,杠杆率绝对水平下降是个漫长的复杂过程,更取决于市场化结构改革,并非周期性的政策能完全左右的。

  毕竟,谁都不希望让处置风险的过程,本身成为一种风险。

  一切的关键,就看7月政治局会议如何定调了。

  关于中美贸易战的走向、关于金融去杠杆的节奏、关于货币政策是否会“适度灵活”转变,都可以从中找到答案。

  而对于那些在强监管、去杠杆双重夹击中颇为痛苦的各类金融企业们,菜导还有一句话想说:

  行百里者半九十,挺住,就是一种胜利。

   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:菜鸟理财。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和讯网立场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请自担。

更多>>精彩图片